癸卯年志心青年立心营纪录与感想
littletree / 2023-07-19
我于2023年7月5日-7月9日在杭州桐庐志心书院参加为期5天的青年立心营,有些感想,遂成此文。
我是在大三上的幸福学课上知道志心书院的,当时课堂的实践作业选项之一是来志心当志愿者。但由于疫情以及个人时间冲突等缘故,我直到2023年暑期才参与了此次活动。
而参加该活动的原因在于我想来体验当代是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的。我本身是对传统文化是比较感兴趣的,在平日繁忙的科研任务中,我总会见缝插针地听一些相关的讲座。那么现实中的传统文化名家讲课又是如何的呢?类似书院般的活动又会给带来些不一样的体会呢?这些问题我都挺好奇的,希望能从这次活动中找到一些答案。
7.5上午,在晨读、早餐之后,我们来到教室举行了释菜礼,向先师孔子行奠祭之礼,以表示入学。
举行完释菜礼之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勇刚老师作了题为《传统文化学习交流》的分享。
李老师首先回顾了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相关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就像一位久违的老友,细数着学习儒家思想的历程,向你娓娓道来。
李老师提到自己以前去新疆支教时,向孩子们教授《三字经》、《千字文》等儒家经典,偶一早,忽闻操场上孩子们自发朗诵经典之声,不禁潸然泪下。又如在博士论文的选题上掰赢执拗的北大某老教授,作春秋公羊学论文。07年去给干部讲儒家经典课时,课没上到一半便以“传播封建糟粕”的理由被赶出来。在他叙述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李老师对经典的喜爱与当时求学和为学的艰辛。
老师对儒学是比较推崇的,他认为儒释道三家其实是不对等,儒家是另外两家的基础,就像儒家扮演了操作系统的角色,其他学说只是操作系统上的应用程序。
接着,李老师讲解了马克思主义,解释了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能解决中国人“一盘散沙”的问题,详细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其实是和中华传统文化是相通的,比如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儒家的“三纲五常”是相联系的。
最后,李老师抽丝剥茧地分析了习主席在6.2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看似普通的官方话语中饱含深层逻辑和含义,看得出党和国家对文化的传承发展高度重视,如今中华传统文化正在神州大地上复苏。
下午,北大法学学士、港中文文学和历史学双硕士曹玉骞老师为我们作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分享。
从曹老师的分享中,使我明白,万卷书和万里路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驾驭你的心,达到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目的即可,而不是被这些浮在表面的形式牵着鼻子走。比如六祖惠能是个文盲,不识字,没读过书;伟大的哲学家康德一辈子都没离开过他的家乡。但二人都是大成就者。
晚上,华南农业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唐元平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为我们作了《儒家中的“孝”》的分享。
唐老师声称自己已诵读过上千遍论语,且对钱穆先生十分推崇。我翻了下我做的笔记,似乎我从讲课的内容没有学到比较新或者重要的东西,但老师提了两个建议我觉得对我还蛮重要的。一是建议我们读一读钱穆的《论语新解》能够对论语会通,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只是翻译罢了。二是活的久、保持身体健康很重要,不要熬夜,什么事都可以留到明天做😉。
7.6上午,浙江省儒学学会常理事兼秘书长,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王晓平老师为我们作了《在儒学的天空下,追寻中国梦》的分享。
王老师讲的很贴近生活,她通过分析儒家经典,为我们在生活中如何交朋友、谈恋爱、教育等方面提了很多实用的建议。此外,她关于儒家经典的一些独创性的阐述很有意思,比如在当今社会,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其实是都需要的,有的人企业做的很好,但家庭关系处理很差。
下午,安徽秋浦书院院长姚舜雨老师为我们作了《文庙释奠礼的历史沿革》的讲座。
姚老师从商周时代讲起,贯穿到明清时期,整个讲座很偏向于考据学,但我并是很有兴趣,再加上在书院总是睡不好,于是😴。。。但姚老师本人很有魅力,酷爱读书,藏书有三千多本,和他聊天非常有意思,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老师似乎什么都知道,如同一本行走的百科,很有古代文人之风。
7.7上午,孔子第78代孙,曲阜孔子书院院长孔众先生为我们作了《生命觉者 大学之道》的分享。
孔众先生非常平易近人,他很喜欢和同学们互动,他总是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们中间,和同学讨论互动。我认为孔众先生想告诉我们核心的一点是,莫向外求,要回归本心,通过学习圣贤智慧,找到对生命的信心和自己的信仰,明心见性,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本真。
下午,主要是邀请了两位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企业家、孔众先生、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问题和回答在此便不一一列举了。
晚上,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戴熙宁老师为我们作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机理》,戴老师在论述观点时非常有逻辑性,思维十分缜密,给我一种理科出身的文科生的感觉。对于那些我感兴趣的部分,我都聚精会神地听着,生怕有漏掉而跟不上他的节奏。
戴老师从西方的文明讲起,到中华文明,并将二者进行对比。在最后讨论中华文明时,特别是关于儒家思想部分,他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说明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进而表明整个中华文明能够吸收外来文化,海纳百川,为我所用。
此外,戴老师还提到量子物理不同于牛顿所构建的科学体系,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是与中华文化相契合的。
7.8上午北京大学耕读社第六任社长吴庆前老师为我们进行了授课。
吴老师讲课没有主题,他首先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求学和工作情况,然后让同学们提问题,他进行回答,课堂相关或者不相关的问题都行😃。据说吴老师以前在北大求学时,他的老师授课方式便是如此。
吴老师的求学经历让我感到很惊讶,本科复旦力学->北大外国哲学硕->北大国学博->清华经济管理学博后。于是,我向他提问如何看待通才和专才?老师的建议是由专到通,但你在成为专才后,可能会变得不愿意舍弃已有的,去探索新领域,因为你已被贴上标签。
吴老师目前是跟着某院士研究量子计算背后的哲学思想,因此,有位同学问到有关量子计算机的问题,吴老师提到量子计算机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比如像GPT4的训练是非常耗时的,而量子计算的成功应用能够使训练时间缩小几百倍。
还记得半个月前去Amazon的中国云峰会上听量子计算的讲座,Amazon的量子计算科学家讲到,量子计算是一种利用量子力学的计算模式,它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比如,在一张纸上的两点,通常我们认为两点直线距离是最短的,但如果我们将这张纸对折,两个点的距离可能就为0两点重合
,而量子计算需要解决的就是类似如何将这张纸对折。
下午主要邀请了从传统文化走上自学中医的柯召民医生和有近12年公益领域从业经验的武潇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做了分享。
柯老师力荐《伤寒论》这本书,认为学精此书,水平可以超过外面百分之八十的中医,号召同学们“立命”从自学中医开始,听完他的讲座,我还真想在课余时间去学学中医,至少掌握一些医学常识是必须的,说不定哪天能派上用场。😇
武老师则是从自身做公益的经历出发,向同学们展现了如何实践、活出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神。
7.9上午浙江当代中国画研究院院士徐玉武老师为我们作了《古代审美与现代审美》的讲座。
徐老师农村出身,从小喜欢画画,听他说小时候穷,买不起笔墨,便用树枝在地上作画。他40多岁才去中国美院进修,属于大器晚成。从徐老身上,我明白了学东西讲求“欲速则不达”,慢慢来。热爱书画寿命普遍较长,因为有助于排遣心中的压制的情绪😯。
徐老给我一种汪曾祺的感觉,在他身上,我似乎看见了自己向往的中老年生活,游于艺,做一个画家,徜徉于山水自然之中,写花写鸟,画花画鸟,何乐而不为呢?
下午音乐家何怡老师,为我们做了《现代人心中的那片竹林》的讲座,主要介绍了中国琴歌的发展历史,并现场进行弹唱了苏轼的《定风波》、李白的《秋风词》等。
在老师弹唱的过程,我一直是闭上眼去享受琴歌之美。记得自己从初中开始就很喜欢朗诵古文、诗词,不仅仅是因为词章押韵,还因为古文诗词所传达的文人深沉的情感、那是这些作品内在的灵魂。而老师用琴歌弹唱的形式,将古代诗词演绎出来,真是太美了。正如老师在开篇所说,“琴歌是一片心底的竹林,可以让心停靠,给人宗教放的虔诚冥想、哲学上的冷静沉思。”
在整个参加过程中,我也在思考未来我想做的工作以及以这种模式弘扬传统文化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
总的来说,经过此次活动,自己的目标更加清晰,仍是将传统文化当作个人修身养性的方式,主体还是做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研究。
因为相较于像讲课老师那样全身心投入中国哲学研究与弘扬,我是更喜欢做计算机研究工作的。一方面,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我总想去动手做些什么,例如写代码。另一方面,学科的深度和有趣性也是吸引我努力去做的。此外,我发现各位老师共同点在于均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所以,可能当我有所成就,有余力时会去弘扬吧,这样或许也能够会影响更多人。
但我和老师们也有共通之处,即我们都认为学问和道德修养都需要共同发展、提升,不同之处在于老师们的学问主要是中国哲学,而我主要是计算机科学罢了。
而将我们连接在一起的则是中国哲学,我们都希望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哲学中汲取力量,使得国人能够获得精神上的独立。
而对于这种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儒家思想的夏令营式的模式,我认为有利也有弊,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在活动的过程中,有人愤然离去,也有人乐此不疲。
但至少有一点我觉得很好,这次活动让人感到在传统文化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尊卑贵贱。不管你是复旦、武大名校博士生,还是职业学院的本科生,不管你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都能够像朋友般坦诚地讨论问题,互相帮助,其乐融融。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